Thursday, 5 February 2009

娃娃屋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

約在1920年時,當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研究人員的火把照亮埃及王室的地下陵墓,發現了總數23件的袖珍家具,袖珍藝術的起源至少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!在人類的天性裡面似乎隱藏著特別喜愛微小物品的基因,尤其是一些精緻的工藝品。在20世紀之前,這些貴重的藝術品大多是屬於王室與貴族成員的專利品,許多巧手工匠,傾一生之力所創作的藝術品往往只為了能滿足少數人的私慾。

娃娃屋於16世紀於德國誕生之初,僅限於在王室與貴族之間流傳,這種情況就好比當時中國的一些工藝品如瓷器、玉器、鼻煙壺、象牙雕、毫芒雕刻,也是只有帝王、諸侯,將相之家及少數富商才能擁有這些珍貴的藝品,一般平民百姓可沒有機會與能力一窺這些昂貴的寶物。

娃娃屋在傳入英國之後才慢慢地走出貴族高聳的城牆,進入平民百姓之家,成為一種家庭休閒嗜好,那時已經是十九世紀了!二十世紀的美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強勢的經濟發展,重視家庭生活的美國人提供了娃娃屋一個發展的絕佳環境,於是乎這個起源於德國的娃娃屋藝術,終在美國發揚光大,成為人見人愛的藝術形式。

如果曾經看過歐美以家庭為題材的電影,不難發現幾乎每個家庭至少都會有一座娃娃屋,陳設於居家環境之中,娃娃屋在家庭裡扮演著彼此溝通的橋樑角色,親子之間的關係,藉由建構娃娃屋的互動性功能,作了最直接的情感交流,增進親子間的瞭解、信任及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。娃娃屋就像是整個家庭的縮影,許多人喜歡把娃娃屋的整體結構,照著自己實際居住空間的規劃作等比例縮小,更增添其趣味性。

每個家庭的成員把對家的感情延伸至娃娃屋之中,一家人濃厚的情感在此凝聚出密不可分的向心力與認同感。 娃娃屋雖然只是一種家庭嗜好,在家庭教育上卻有著潛移默化的功能,這也是四百年前娃娃屋誕生時的基本精神之一,家長藉著與孩童一起布置娃娃屋的家庭活動,培養孩童獨立自主精神,特別是可以訓練孩子們做家事與對家庭負責任的認知,到了退休年齡的銀髮族,同樣能在製作娃娃屋的過程中,永保年輕與健康的心,在既動腦又動手的情況中,能有一個良性且健康的身心發展。

轉載自袖珍工房 (資料提供:前袖珍博物館曹館長)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